杜凤治日记里的晚清官场:座位咋排?如何称呼、送礼有啥规矩?
工资条写着45两,年底却揣进3万两,这账怎么平?1865—1882,广东南海县衙,杜凤治把每一笔“规费”都写进日记。我翻完只想问:靠“陋规”续命的官制,到底烂在哪一步?
工资条写着45两,年底却揣进3万两,这账怎么平?1865—1882,广东南海县衙,杜凤治把每一笔“规费”都写进日记。我翻完只想问:靠“陋规”续命的官制,到底烂在哪一步?
龙朔元年(公元661年),春和景明,长安皇城太极宫的朝会钟声如期响起。身着绯紫朝服的文武百官按序列队,踏入宏伟的大殿之中。此时的大唐帝国,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,疆域东抵朝鲜半岛,西至咸海之滨,南达交趾郡,北括瀚海沙漠,四方来朝,万邦臣服。然而,在这片繁荣景
《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》是记录中国历代职官制度废置沿革的大型工具书,收录20000多词条,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官制信息的方方面面。通过它们,可以看到历代国家机关的组织管理的结构形式,职、权、责、利的划分及其整体运行机制。
天赞五年(926 年)夏的扶余城(今吉林四平),耶律阿保机坐在可汗的营帐中,手中摩挲着一枚用青铜打造的 “神鹰” 图腾。这位五十四岁的契丹可汗,目光扫过帐外整齐列队的骑兵,恍惚间回到了三十年前的炭山(今河北赤城)—— 那时他年仅二十岁,作为契丹迭剌部的军事首领
古代中国是个等级森严的封建礼制社会,礼制观念和等级制度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形成,即使经历漫长的王朝变更和权力更迭,等级制度都没有中断过,而是不断地完善发展,直至大清亡了。
这一年的大年初一清早,大宋朝东京汴梁老百姓还都在热热闹闹地过年呢,开封城的南熏门就走出了四个人,苏轼,还有苏轼的大儿子苏迈,还有两个押送他们的差人。去哪里啊?黄州。上一讲我们讲的是“乌台诗案”,苏轼坐了 130 多天的大牢,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,这就要去赴任,或
1906年,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清廷颁布了《裁定奕劻等核拟中央各衙门官制谕》,将雍乾时期基本形成的六部二院“八大衙门”改为初具近代国家机构形态的十一部一院“十二大部门”。其中,因“巡警为民政之一端,着改为民政部”。自此“民政”这一机构名称正式确立,开创了我国历史上